您好,欢迎来到湖南韶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湖南韶山干部学院>科研动态

教职员工文章选登 《毛泽东为何执意出兵抗美援朝》

来源:湖南韶山干部学院 时间:2022年10月11日 09时44分43秒

作者:韶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副教授、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  黄力

转载:《文史博览》2022年1期


随着电影《长津湖》票房一路飘红,电影中的历史背景——抗美援朝,穿过近70年的时光隧道,重新被搬到了大众眼前,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当年毛泽东是如何做出抗美援朝战略决定的热议。历史证明,当年决定出兵抗美援朝,无论是战略抉择的背景,还是战略论证的考量过程,对是着眼于党和国家长远利益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从战略意义而言,和抗美援朝作战本身一样是伟大不朽的,其战略决策对于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战略抉择的背景

电影《长津湖》开场中的会议,正是再现1950年10月4日下午至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时会议连续开了3场。会场上争论十分激烈,围绕的重点就是是否出兵支援朝鲜。

早在10月1日国庆这天,毛泽东就收到了当时的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支援的急电。当夜,庆祝的焰火还没有熄灭,毛泽东就召集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召开紧急会议。会前,毛泽东甚至亲自草拟了发给苏联的电报,希望斯大林为我军提供空中掩护。没想到会上,大家仍顾虑重重。这封电报因此搁置未发,只将多数人的意见,电告苏联驻华大使。但这次会议作出了一个关键决定:10月4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入朝作战问题再进行深入讨论,并决定通知彭德怀进京商议。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瞻远瞩的毛泽东显然是倾向于出兵的。但是,会场上的诸多反对声音又让他思虑再三,担忧不已。

对情势恶化的应对,毛泽东并非完全没有战略准备。早在7月上旬,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南进半岛、直抵釜山之时,一向居安思危的毛泽东,就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是月,毛泽东指挥中央军委作出了一个极富远见、至为关键的部署,即命令第38、39、40、42军即刻于东北边境的战略重镇安东(丹东)集结,组建东北边防军。

战略准备是有了,但真要下决心,事关国运,考验何其艰难。会议讨论至夜深,虽然毛泽东提出了出兵的初步设想,但分歧很大,反对出兵的声音占了主流。

战略论证的考量

电影《长津湖》中的第二幕,晚上睡不着的彭德怀,凌晨三点去菊香书屋拜访毛泽东,找到了同样睡不着的毛泽东,毛岸英为其开门。毛泽东擦了一根火柴,带起一根烟说,“洋人看不起我们,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深夜毛泽东和彭德怀的交谈,指出了朝鲜战争的战略考量,“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仗再难打,也要打,“只有打了,才能换来未来的和平发展”。因此,彭德怀提出应立即出兵入朝作战,毛泽东当即表示想让他挂帅出征,彭德怀爽快应下,表示服从中央决定。

10月5日下午,在继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彭德怀从战略上指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他掷地有声,坚决支持毛泽东。由此,会议正式作出了出兵决议。

10月8日,毛泽东正式签署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鲜为人知的是,在志愿军成立当天,毛泽东曾作出暂缓出兵的决定。这一天,斯大林发来电报,“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不能出动。”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志愿军将没有空中掩护,面对麦克阿瑟的1200架飞机,届时志愿军只能被敌机当靶子打。于是,毛泽东紧急派周恩来出访莫斯科,试图说服苏联出动空军援助。没想到,苏联出于自身顾虑,不愿与美国直接发生冲突,已铁了心不出兵援助。面对我们的底线——“如果苏联空军不出动,中国将暂缓出兵”;斯大林回应:“中国既然困难,不出兵也可以。北朝鲜丢掉,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这种局面,毛泽东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

10月13日,毛泽东电告周恩来:“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听到中国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援助也要出兵的决定后,流出了眼泪,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显然,毛泽东的出兵决心之大,是出乎斯大林意料之外的。

10月19日黄昏,由湖南籍名将宋时轮指挥的第十三兵团数十万将士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开启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保卫战。几乎所有人包括国外、国内从战术上都认为,中国不可能单独出兵硬杠“联合国军”的情势下,我们出兵了。

从1950年7月提出准备出兵,到10月中旬最后战略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缜密的考量,经历了101天,中途几经转折,史称“长考百日,三波两折”。

战略决策的启示

许多人看到电影《长津湖》中战略决策的画面,会提出一个问题,以毛泽东当时的威望,他大可直接下命令出兵,可他却通过不断开会说服大家,其中有什么深刻缘由?

一是战略决策要知己知彼。

毛泽东比谁都清楚中美之间实力悬殊。经济上,1950年的美国GDP有28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00亿美元。所以,相比美军的战略物资丰富,我们的战略支援捉襟见肘。彼时,刚建立一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人心思安,谁想打仗?事实上,当时不少军队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电影中伍千里对父母说的那句台词“哪里还有仗打”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普遍心理。因此,当时党内不少高层都存在顾虑,害怕打不过美国这个头号西方强国,担心抗美援朝会影响新中国和平建设。身为东北军区司令员的高岗明确反对,认为在飞机、坦克、航母面前,“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要硬杠上去决一雌雄,无异于以卵击石,还是在东北防守为好。明知道东北野战军最能在寒冷地带作战,最适合入朝参战,但生性谨慎又精于战力计算的林彪,以养病为由,推辞挂帅,其倾向性意见不言而喻。

毛泽东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其中,最著名的那句话就是:“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虽然更多的历史资料,尚未解密,但在10月27日,毛泽东同好友周世钊的谈话,也可窥见其战略伟力:“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二是战略决策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自党成立以来,就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原则。显然,对于这种非程序化的、带有风险性的决策,毛泽东并不想一声令下“出兵”,而是选择了不断地开会讨论走民主集中的方式,依靠集体的智慧,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为什么呢?因为前述国力悬殊很大,如果思想还不能统一,那这一仗根本打不下去。民主的过程,是大家充分表达意见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和说服的过程。在几天的会议上,毛泽东以其伟大的战略远见,极其形象丰富的说教方式,统一思想,再次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推动历史。就这样,一次次的利弊剖析、深入谈话、思想碰撞,不断做工作,越来越多的决策层“转过了弯来”。

会上,毛泽东多次指出:“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历史再次证明,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最后总是对的。而毛泽东以这样的民主形式统一领导层思想,达到更高的团结,进而形成战胜敌人的“硬核”力量。

三是战略决策要有超前预见力。

既然悬殊这么大,毛泽东为什么仍毅然决定出兵?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民族尊严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找回来。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饱经屈辱,一退再退,退到后来,得到的就只有更多的欺辱。骨子里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血性的毛泽东意识到,中国人要真正站起来,决不是天安门上的那句“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就能真正实现的。无数铁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和平,绝不是谈出来的,一定是打出来的。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正如影片中说的,“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辈也要打。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当时毛泽东战略决策的正确:“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抗美援朝一战,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屈辱,重拾失落百年的民族尊严。既维护了新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这一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尊严,更打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太平盛世。此后,民族灵魂得以重塑、民族自信得以重振、民族精神得以重造!

毛泽东的一生,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成百上千,但最艰难的战略决策对他来说并不很多,曾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回忆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通过艰难的战略决策,知己知彼,全盘考量,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又实现了超前预见。毛泽东最终决定出兵,战略决策过程的艰难性,凸显了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预见力、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胆魄。



主办单位:湖南韶山干部学院 地址:湖南省韶山市红旗路16号 邮编:411300
教务部电话:0731-55670688 传真:0731-55672288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3517号-1

微信公众号